国内高铁在规划阶段,会依据地震安全性点评陈述,确认工程场所的抗震设防烈度,并采纳相应的工程办法,使高铁的基础设施确保根本的运转安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真齐
4月3日,台湾花莲县海域产生7.3级地震,浙江、福建、广东等多个省份均有较强震感。受此影响,上述区域当日部分铁路线路暂时封闭或限速运转,不少想在清明假日出行的旅客被逼滞留在了火车站。
众所周知,高铁是我国基建快速展开的代表之一,国内高铁路程数现已打破4.5万公里,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350公里。那么一旦产生地震,全速运转的高铁列车会怎么样?我国高铁在规划和建造时有考虑地震对线路的损坏吗?高铁和铁轨能接受多少级地震的影响?关于这些人们关怀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并进行评论。
“在评论地震这一问题时,需求清晰一个概念——建筑物(含高铁)能抗的地震不叫做多少‘级’,而是叫多少‘度’。”中铁第四勘测规划院(以下简称“铁四院”)线站院副总工程师李其龙介绍说。
“举个比如,当年汶川地震是8级,受地震影响,汶川当地的铁路简直全都被损坏了,但北京的铁路没有遭到影响。”李其龙表明,虽然地震同样是8级,但汶川当地的地震烈度到达10度,北京的烈度简直是零。
记者了解到,地震烈度分为12度,除与地震震级有关,还与当地离地震震中的间隔等要素有关,现在我国高铁一般能抗7度烈度的地震。
一起,国内高铁在规划阶段,会依据地震安全性点评陈述,确认工程场所的抗震设防烈度,并采纳相应的工程办法,使高铁的基础设施确保根本的运转安全。假如实践地震烈度超越规划水平,那么高铁需求在震后进行安全检修乃至是大修后才干持续运用。
此外,我国高铁还途经许多桥梁。以京沪高铁为例,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其间有1074公里在桥上,全线共有244座桥梁,桥梁占比到达86.5%。这些桥梁的避震、减震作用,在必定程度上决议了高铁的运转安全与否。
在规划阶段,规划团队会充分考虑并给予桥梁必定的减震空间,奇妙地将“减隔震”技能应用到高铁桥梁上。所谓“隔震”,一般是指在桥墩和梁之间设备隔震支座,当遭受较大地震时,桥墩随地上运动。因为隔震支座将地上运动和梁部分脱离,使桥梁结构遭到的地震作用影响减小,然后完成隔震消能的意图。
而“减震”,一般指的是在桥梁的墩顶和梁之间设备特别的耗能设备来耗费地震能量,然后减轻对桥梁结构的损坏。耗能设备一般选用黏滞阻尼器、软钢阻尼器、高阻尼橡胶等,这些设备能够将地震作用下的往复运动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等其他方法,终究削减传递到桥梁结构上的地震能量。
据悉,在高铁建造中,为到达更好的抗震作用,常常将“隔震”支座和“减震”阻尼器组合运用,构成“减隔震”技能。一起,在选线过程中,高铁也遵从“地质选线”理念,以绕避活动开裂带为主。并经过展开地质调绘、勘探测验,特别针对地震液化、开裂性质及特征等进行要点勘测,以此点评地震区灾祸和场所工程建造适宜性。
虽然经过一系列先进的技能和规划,能够明显削减地震给铁路运转带来的负面要素,但地震灾祸对高速铁路运转安全的影响依然存在,因而我国在高速铁路设置了地震预警监测体系,该体系由布置在铁路沿线的地震仪、传输网络、铁路局中心组成。
“到现在,我国是世界上少量具有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技能的国家。”铁四院通号院高级工程师达兴亮介绍,地震产生时会一起产生P波和S波,其间P波为纵波,传达速度快,但损坏力小;S波为横波,传达速度相对较慢,但损坏力大。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体系选用P波预警与S波报警相结合的方法,实时监测高速铁路沿线的地震状况,体系设置了Ⅰ、Ⅱ、Ⅲ级地震警报等级,拟定相对应的紧迫处置规矩,并具有误报主动免除、震后康复、体系自检等功能。
当强震产生时,地震预警监测体系能够提前为高速行驶中的列车供给预警信息,依据不同报警等级,经过信号列控体系接口操控列车减速或泊车,还能经过牵引供电体系接口操控接触网断电,最大程度下降地震对高速铁路列车运转形成的危害。
“假使高铁运转时遭受地震,只需做到及时泊车,在中止运转的状态下地震简直不会对铁路列车形成影响。”国家铁路局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旅客则需求用手捉住桌子、卧铺床、扶杆等,留意避免从行李架上掉下物品伤人。等地震往后,遵从乘务员的指挥,有序下车,到安全的当地避震。”
在没有消除因地震形成的安全隐患之前,高铁康复全速运转极容易产生脱轨事端,这将给人身安全和产业安全形成难以估计的危害。因而,地震产生后,相关铁路局会采纳多种方法,对受地震影响的相关区段的线路、桥梁、地道及信号设备等进行安全查看,亲近防备次生灾祸。
“经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后,高铁列车便会康复运转。康复初期将对开行的列车采纳限速运转办法,逐渐康复常速运转。”上述工作人员表明,因地震等原因形成列车晚点、停运,需求处理退改签事务的旅客可经过我国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线上处理相关事务,均不收取退票手续费,并应亲近重视车站播送告诉、电子显示屏信息具体了解列车晚点资讯,避免耽搁行程。
来历:我国青年报